首頁
|
中國文化立場下的傳承與創新設計——林峰教授主講《錦繡中國》發布時間:2023-11-21
傳承為創新之基,創新為傳承之翼,“傳承與創新”不僅是文化領域繞不開的重要話題,也是我們日常生活領域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11月16日,bevictor伟德官网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林峰教授,在《錦繡中國》課堂上圍繞“中國文化立場下的傳承與創新設計”給同學們帶來了别開生面的一課,激發了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的多元思考。 課程一開始,林峰教授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解釋。所謂中國文化,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各個地域和民族文化要素形成的一種文化。與“中華文化”全球屬性不同,強調“中國文化”在當下時間領域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趨勢下,文化殖民、文化霸權現象層出不窮,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壞使得設計領域乃至生活領域出現許多不正常現象,林峰教授深入闡述了“為什麼強調中國文化立場”的問題。他從廣告領域、影視作品領域列舉了可口可樂、《功夫熊貓》和《花木蘭》的例子來進行論證,以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本土建築師王澍、獨立藝術家徐冰為例,探讨他們基于中國文化立場進行設計創作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指出他們如何将中國文化融入建築與文字實現文化反向輸出,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引發了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立場重要性的思考。 漢字造字體現的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問題,林峰教授着重對漢字傳承與創新設計進行講解,指出漢字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性和文化内涵,漢字之美經曆了“镌刻-書寫-印刷-屏顯”四個階段。随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漢字舍棄了許多對人文的思考,成為計算機中霸屏的“等線字體”,其文化立場也逐漸模糊。結合自己對于“屏宋體”中文屏幕字體設計研究方面,對宋體字的演變曆史進行了介紹,并對“屏宋體”的創作立場與創新進行了詳細解讀。他指出,在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我們應當重新找回漢字丢失的人文性,實現從等線體“霸屏”到人文精神“複歸”。 在課程尾聲,林峰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在美國訪學期間創作、展覽的作品,他以當代視角解讀書法,将圖形設計語言與線條書法語言融合在一起,重構熟悉的文字符号,創造出新的形式,讓書法在全球化趨勢下實現守正創新,找尋中國文化的歸屬感。 在互動環節,林峰教授針對同學們的提問,指出文創産品設計不能僅關注表層形式,而要深入把握文化本質,通過林峰教授的生動講授,讓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立場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 |